2024年日本東京國際交流參訪心得
張榮珍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
此次由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際事務委員會籌辦的日本東京護理參訪交流活動,讓我們得以深入了解三種不同類型的醫療護理機構,分別是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大型國立醫學中心)、清風園社福法人贊育會(長照社區機構),以及世田谷區櫻新町居家診療中心(社區居家照護機構)。這三家機構涵蓋了急性重症護理、長期照護以及居家醫療三大領域。透過實地參訪與深入交流,我們得以全面比較各領域的經營模式與創新策略,進一步反思如何在台灣的護理體系中應用這些經驗與實務,期望為提升國內護理服務的品質做出貢獻。
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國際化與科技引領的教學典範
第一天的參訪行程從東京大學附設醫院開始,這是一家歷史悠久且設備先進的國立教學醫院,以其數位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統而聞名。該院歷史可以追溯到1858年設立的預防接種所,隨著時代演進,如今已成為擁有超過1157張病床的現代化醫院。醫院內部廣植銀杏樹,為病人和訪客提供了舒適的自然環境。
護理部門特別重視創新技術的應用,例如智能病床系統可自動追蹤病人的生命徵象,並將數據實時傳輸至電子病歷系統;人工智慧輔助工具則幫助護理人員迅速做出關鍵判斷。此外,醫院還積極採用遠端會議技術,加強護理部門與其他專業領域的協同合作,以期達到最佳的跨部門合作效果。
該院對護理人員的友善政策令人印象深刻,包含提供單身公寓、育兒支持、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以及完善的職涯發展規劃。例如,護理人員若因育兒需求需短期休假,醫院會透過替代人力的安排,協助其順利返回職場。同時,針對夜班人力短缺問題,醫院制定了每週多休一天的政策,緩解夜班護理師的身心壓力,並減少離職率。這些措施為台灣醫療機構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典範。
清風園社福法人贊育會:多層次的長期照護服務
第二天參訪清風園贊育會,這是一個綜合性高齡者福祉設施,專注於為長者提供全面且個性化的照護服務。該機構成立於1964年,是東京都第二家特別養護老人之家,其運營模式涵蓋了特別養護老人院、日間照護中心、短期住宿服務、失智症專屬團體家屋,以及居家照護支援等多元化服務。
清風園的運營理念是尊重每位住民的尊嚴與需求,並致力於提供無障礙的居住環境。例如,其建築設計採用無門檻設計,方便行動不便的住民自由移動;房間內設有緊急呼叫設備,確保住民在突發情況下能迅速獲得幫助。此外,清風園積極舉辦社交活動與健康講座,幫助住民保持心理健康,並促進住民之間的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清風園在護理服務中推行了「不抬起的照護」策略,利用輔具及機器人協助,減少護理人員的肌肉骨骼負擔。這不僅提高了護理效率,也大幅降低了護理人員因職業傷害而離職的風險。該策略對於台灣長期照護機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清風園特別重視「吞嚥與進食」的護理,導入內視鏡技術,精準評估住民的吞嚥能力,並制定個別化的飲食計劃。同時,他們亦提供臨終照護,讓住民在生命最後階段獲得有尊嚴的關懷,這種人性化的照護模式深深啟發了我們。
櫻新町居家診療中心:社區醫療與居家照護的典範
最後一天,我們參訪了世田谷區的櫻新町居家診療中心,這是一家專注於居家醫療的診所,其宗旨是幫助高齡者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心生活。該診所提供24小時無間斷的醫療與護理服務,並以多專業團隊合作模式,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援。
在簡報中,我們了解到,櫻新町診療中心特別強調「逆轉死亡地點比例」,希望減少病人在醫院離世的比例,並增加居家離世的可能性。他們的居家診療服務包含出院銜接、穩定期的居家訪視、緊急訪診以及生命末期照護。這種服務模式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有效減少了不必要的急診就醫率。
值得注意的是,櫻新町診療中心積極運用人工智慧與數位技術,如智慧病床數據監測與雲端共享病人資訊等,提升了居家醫療服務的效率與精準度。此外,他們還為失智症患者提供專屬的居家照護計畫,幫助患者維持日常生活能力,並減輕家屬的照護壓力。這種貼心的服務模式讓我們深受啟發。
總結:促進台日護理交流,共創美好未來
此次參訪活動不僅讓我們深入了解了日本醫療與護理體系的專業性與創新性,也讓我們反思如何在台灣推動相關改革。例如,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在智能化護理管理、長期照護政策,以及居家診療服務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台灣的實際需求,打造更完善的醫療與護理體系。
我深刻體會到,護理工作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更需要對患者的同理心與關懷。未來,期望能將此次學習到的理念與實務經驗,融入到自身的工作中,並推動更多台日之間的護理交流與合作,為護理行業的進步貢獻一份心力。
感謝此次交流活動中的每位同行者與日本機構的熱情接待,我們共同分享經驗、交換心得,為未來的護理事業打開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