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a title

通訊課程1(倫理課程):老人受虐的倫理與法律議題

林秋芬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

我要考試


  根據艾瑞克森(ErikH.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成年晚期(老年期)的發展任務在於解決自我統合(egointegrity)與絕望(despair)的心理社會危機。哈維葛斯特(Havighurst)認為老年期發展的任務重點是:適應逐漸老化的生理和健康狀況、退休和經濟收入減少、喪偶後的生活等。因此,老人必須接受自己的生命,並從生活中發掘意義,才能達成統整的老年,因此持續參與社會或學習活動,能讓長者的生命經驗有連貫性與統合性的感覺(葉,2014)。

  社會對老人的偏見、刻板印象和歧視,會對老人造成心理的影響。常見的偏見與刻板印象為:老人是社會負擔、要求過多、貧窮的、愚蠢的、無用的、虛弱的、需要別人照顧的,以及經常處在情緒低落的狀況等等。這些偏見和負面的態度,會造成對老人的歧視,產生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對待,甚至忽視和虐待(陳,2013)。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約有4%到6%的老人人口受到不當對待,隨著世界各國的人口老化趨勢,世界老人人口預計將由1995年的5億4千多萬人成長到2025年的12億人,即使假設老人受虐的比例不變,單單老人人口增加這個變項就將使得受虐老人的總數迅速增加,但是老人虐待在世界許多國家仍然是一個隱藏的社會問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老人虐待亟需獲得協助與支援(楊、吳、王,2011)。臺灣老人受虐情形日趨嚴重,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處資料2002年臺灣老人受虐通報總計1,144件,2012年上升到3,625件,這10年來增加3倍(內政部統計處,2015),但仍遠低於WHO的預估,可見此事不容忽視。

  何謂老人虐待?國內學者認為,使用不合理的方式對待大於65歲的老人,包括:身體、心理、情緒、經濟、物資等,以及疏忽於提供居住、醫療、日常活動的需求等,皆可以稱為老人虐待(孫、林、黃、徐、葉,2012)。依我國民法、刑法、老人福利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等相關法律之規定,老人受虐應包含:照顧者疏忽、扶養義務人的遺棄、金錢剝削、身體虐待、心理/情緒虐待等。我國法律明文訂有罰則,以及扶養義務人有照顧老人的責任,也造成扶養義務人和照顧工作者相當大的壓力。WHO的老人虐待定義:在任何關係之間,凡是單次、重複或缺乏適當性的行為,造成老人的傷害或疼痛稱之。此定義的範圍相當廣泛,亦即任何人的行為造成老人的身、心、靈、社會的傷害或疼痛都屬於老人虐待,平時在醫療照護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以免造成無心之過。

  法律是國家對於人民應該如何相處的基本規定,也是人與人相處的60分標準,如果違反法律就需要受到處罰;護理倫理是護理師與病人、家屬、同事、醫院、政策、制度等等相處的道理,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一把尺。護理倫理四大原則:自主、行善、不傷害和公平正義;護理倫理四大規則:誠實、隱私、保密和守信,是護理照護的行為準則,在每天的照護行動中需要不斷的檢視。由於老人較易發生失能或失智的情形,所以醫療人員經常會把他們當成小孩來對待,因而容易做出違反護理倫理的行為,不得不注意。護理師在執行照護活動過程中需要遵守

一、自主權保護─老人的知情同意

  護理師在照護過程中容易發生老人虐待的原因,是我們缺乏老人照護倫理素養,其中首要關鍵是對老人的尊重。每一位老人都有過去65年以上的生命經驗,他們有不同的價值觀、生命觀和世界觀,對於醫療照護的需求、要求和觀點不同,護理師必須深入了解病人,去除對老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更不能因為老人的部分失能或輕微失智,而把老人當小孩來看待和對待,否則就容易造成外界或家屬的誤解,認為護理師在虐待老人,過去已經發生過許多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新北市的養護機構護理師,為了促進與老人的互動,逗弄和捉弄老先生,說他有疥瘡、沒人敢接近他、說他會死掉等,讓老先生生氣甚至伸手要打人。

  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受到經濟及少子化等問題,青壯年就業與生產力不若以往,傳統家庭結構與功能逐漸式微,老人容易成為受虐的高危險群,特別是需要被扶助及生活依賴度高、有心理疾病、表達能力差、言語不清、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差、防衛心強、不與外界溝通、無經濟能力又缺乏社會支持者。這種情況下,在醫療決策過程中,老人的參與權、安全權需要有人協助代言,護理師應該是最了解病人的人,所以有義務幫助他們提出主張,這是重要的代言人角色(幫病人說出他想說的話)。容易受虐老人的自主權的獲得需要醫護人員一起來協助和保護,醫療決策需要讓老人參與,因此必須給予詳細的告知說明並取得其同意。

二、行善和不傷害─預防老人受虐

  根據研究指出,照顧老人是充滿困難與壓力的活動,當受照顧的老人身體或是心理罹病時,照顧者如果對其承擔的責任義務缺乏認知的話,就更容易發生虐待的情形(孫、林等,2012)。虐待行為包括:故意不滿足其生活所需;剝奪老人處理財務的權利、對老人的金錢財產做不適當處置,造成老人情緒上的痛苦或出現精神症狀、調適不良等情形;故意透過口頭攻擊、威脅、恐嚇、侮辱及孤立的行動,造成老人情緒上的打擊與難堪;各種身體攻擊或造成身體疼痛、受傷的行為導致身體功能損傷或失能,例如:毆打、推撞、約束等,其結果造成生理性的傷害或是威脅到生命安全等。醫護人員必須對虐待行為有所認識,才能及早發現異常並積極給予協助。

  每位老人對於他人的協助期望與要求不同,護理師必須清楚瞭解他們的需求,透過護理評估、確立健康問題,與醫療團隊共同討論和合作,協助病人需求的滿足。從倫理學的三大理論,來看行為的對錯。根據道義理論的觀點,凡是動機是良善的行為就是對的行為;效益理論的觀點,行為的結果是好的,才能說該行為是對的;德行理論的觀點,能讓所有相關人都達到滿意的行為,才是對的行為。我們可以參考上述理論,協助我們有正確的行動準則。

三、公平正義─讓老人不被遺棄

  由於醫療資源的有限性,因此在資源分配時,年齡經常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老人容易成為資源獲得的落後者。醫療資源分配與診療決策過程,可以參考臨床倫理四象限分析的決策過程(Jonsen,Siegler,Winslade,2010),即

(一)醫療之適應性:病人的主要醫療問題是什麼?問題是急性?慢性?危急?可逆?緊急?或末期?治療的目標為何?在什麼情況下治療並無適應性?各種不同治療的選擇,治療成功的機會如何?總而言之,病人能否受惠於醫療或護理照護,如何避免傷害?

(二)病人偏好:病人是否已被告知接受治療的好處與風險?並在理解的情況下,同意接受治療?病人的心智狀態及法律上是否具備行為能力?是否有證據顯示病人已經失能?如有行為能力,對治療偏好的表達為何?若已經失能,病人之前是否曾表達過其意願?誰是最適當的代理人,可為失能病人做決定?病人是否不願意或無法配合治療?原因為何?

(三)生活品質:接受治療與否,病人能回到正常生活的願景如何?即使治療成功,病人可能會面臨那些身心及社會功能障礙?基於什麼理由,可以評斷某些生活品質對無法表達意見的病人是不符合其心願?提供照顧者對病人生活品質的評估是否因成見而有偏頗?提升或改善病患生活品質會引發那些倫理議題?以病人目前或未來的狀況判斷,是否不應期待要延續生命?放棄維生治療的計畫或理由?自殺的法律與倫理的立場?

(四)其他脈絡情境特徵:是否有專業、專業間、及商業上的利益,在臨床治療病人上造成利益衝突?是否有臨床人員與病人之外的一方(如家屬)關注治療決定?對病人的守密是否因法定或第三者的利益會有所限制?是否有經濟因素造成臨床決策上利益衝突?有無健康資源分配不足影響臨床決定?是否有宗教的問題影響臨床決定?影響臨床決定的法律問題為何?是否有臨床研究與教育的考慮會影響臨床決定?是否有公共衛生與公共安全會影響臨床決定?是否有組織與機構(醫院)之利益衝突會影響臨床決定與病人福祉?

  當我們經過臨床倫理四象限分析後,再與病人和家屬進行說明和決策,相信必能更符合老人的醫療公平正義,而這些老人醫療權益相關工作,需要全體醫療團隊人員共同努力和維護。

  醫療衛生人員佔據老人受虐通報與介入的重要位置,若能及早發現受虐個案,才能予以適切的評估及處置(鍾、高、楊、簡,2011)。預防老人受虐首要為進行評估,即透過護理人員、社工人員、照顧服務員的教育訓練,以加強老人受虐評估和預防能力(吳、王,2004)。臨床醫療處置需要醫療團隊共同保護老人的自主權,協助知情同意的執行,積極為老人從事行善和不傷害的工作,以及公平正義的維護與把關,才能降低老人受忽視、遺棄和虐待情形的發生。

參考資料

  • 內政部統計處(2015.7.23)‧102年第8週內政統計通報‧From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7184
  • 吳淑如、王秀紅(2004)‧老人虐待的評估與預防措施‧護理雜誌‧51(6),64-69。
  • 孫靜芸、林怡秀、黃小萍、徐旭香、葉淑惠(2012).老人虐待之概念分析.高雄護理雜誌,29(3),73-80。
  • 陳伶珠(2013)‧老人保護工作‧於詹火生總校閱之老人福利服務一書‧PP.7-1~7-27。
  • 葉怡寧(2014)‧緒論‧於葉怡寧、林克能、邱照華、李嘉馨、黃婉茹等編著的老人心理學一書‧PP.3-19。
  • 楊培珊、吳慧菁、王偉玲(2011)‧老人保護評估系統之研究案。
  • 鍾其祥、高森永、楊聰財、簡戊鑑(2011).台灣老人受虐住院傷害分析.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6(2),105-111。
  • Jonsen, AR., Siegler, M., Winslade, W.J. (2010). Clinical Ethic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thical Decisions in Clinical Medicine. 7th ed. New York, NY:McGraw-Hill.

成績100分(不限考試次數),登錄「倫理課程」積分2點,請於考完試次月月底後上衛生福利部醫事系統入口網查詢。

通訊考題(選擇題,共10題):

  1. 根據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成年晚期(老年期)的發展任務為何?A.適應新生活;B.自我統合;C.關愛與付出;D.接受絕望。
  2. 要讓老人接受自己的生命,並從生活中發掘意義,使其生命經驗有連貫性,需要讓老人做什麼?A.在家帶孫子;B.單獨過生活;C.參與學習活動;D.持續工作不退休。
  3. 社會對老人常見的偏見與刻板印象為何?A.社會負擔;B.資源壟斷者;C.高社經一族;D.掌權操控。
  4. 最近十年,臺灣的老人受虐增加的倍率為何?A.1倍;B.2倍;C.3倍;D.4倍。
  5. 老人醫療自主權保護之關鍵為何?A.家屬的參與;B.社會的支持;C.資源的取得;D.老人的尊重。
  6. 下列何者為老人受虐的高危險群?A.人際關係差;B.掌有大量資產;C.喜歡操弄他人;D.寬以待己。
  7. 下列何者為虐待行為?A.大聲的與老人談話;B.限制老人處理財務的權利;C.要求老人外出活動;D.限制老人不健康飲食。
  8. 從道義理論的觀點,下列何種行為是對的?A.病人/家屬同意;B.結果是好的;C.動機是良善的;D.社會大眾可接受的。
  9. 應用臨床倫理四象限分析進行醫療決策時,下列何者應被考量?A.家屬偏好;B.經濟狀況;C.社會福利;D.生活品質。
  10. 預防老人受虐,首先需加強醫療人員的什麼能力?A.溝通;B.協調;C.評估;D.觀察。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Taiwan Union of Nurses Association (TUNA)
會址:10355 台北市承德路1段70之1號14樓
電話:(02)2550-2283     傳真:(02)2550-2249     電子信箱:nurse@nurs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