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a title

通訊課程1(品質課程)

PDCA於護理品質改善之應用

張嘉蘋、江欣怡*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品管中心品管師*

我要考試


壹、前言

醫療品質的發展,從過去的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QA)演進至現在的持續性品質改善(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其目的為秉持著「夠好」就是「不夠好」,積極地、持續地改善來提升品質,而非止於維持品質。

「品質看得見,過程是關鍵」是一個耳熟能詳之口號,但如何讓過程管理不再只是口號,導入持續性品質改善為其重點,PDCA是提升醫院醫療照護品質及持續改善常用的品管手法,藉由不停轉動「計畫-實施-查核-行動(P-D-C-A)」之循環,方能持續不斷地提升品質。

貳、持續性品質改善之執行方法

美國統計流程控制之父-舒華特博士(Walter A. Shewhart )於1920年代提出品質改善過程“計劃-執行-檢查(Plan-Do-See)”循環的雛形,之後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於1950年受邀至日本,發展及推廣舒華特循環為“計劃-實施-查核/研究-行動(Plan-Do-Check/Study-Action)”之品質持續改進模型,日本人改稱為戴明循環(Deming cycle),其精神為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合乎邏輯的循環、使改善流程不斷順序運轉,且品質管理與改善並非個別部門的事,因此持續改善的觀念是PDCA依循之核心理念。

美國醫療機構評鑑聯合會(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JCAHO)在1985年提出指標衡量系統十步驟手法,分述如下:一、指定責任(Assign responsibility);二、規劃服務範圍(Delineate the scope of care service);三、確定重要照護面(Identify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care and services);四、訂定監測指標(Identify indicators);五、建立指標評值方法(Establish means to trigger evaluation);六、收集與整理資料(Collect and organize data);七、評值及分析變異(Initiate evaluation);八、採取行動(Take action to improve care and services);九、評值所採行動的效果並維持改善(Assess effectiveness of actions and maintain improvements);十、溝通相關訊息(Communicate results to affected individuals)。

若對應PDCA循環,JCAHO十步驟手法之第一步驟到第五步驟是屬於計畫期(P),第六步驟是實施期(D),第七步驟是查核期(C),第八步驟到第十步驟是行動期(A)。

美國醫院組織(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 HCA)則是於1990年代提出FOCUS-PDCA,為戴明博士PDCA 循環之延伸,為美國推行持續性品質改善(CQI)常用的手法,是一種系統性執行持續改善,包括9個步驟:一、找出一個需要改善的流程(Find a process to improve);二、組織瞭解該流程的團隊(Organize team that knows process);三、闡明目前對於該流程的了解(Clarify current knowledge);四、瞭解該流程異常的原因(Understand causes of variation);五、選擇流程改善計畫(方法)(Select process improvement);六、擬定改善計劃並進行持續性的資料收集(Plan the improvement and continued data collection);七、進行改善,繼續資料收集與分析(Do the improvement,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八、評值成果及由團隊中學習(Check the result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eam effort);九、將改善的部份建立標準,並繼續作流程改善(Act to hold the gain an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process)。和JCAHO的十步驟手法類似。

叁、PDCA於持續性品質改善手法之運用

護理人員於臨床護理業務改善時常需書寫PDCA,筆者就臨床實務經驗分享以PDCA循環應用於護理業務改善各階段之重點,分述如下:

一、計劃(Plan):

此階段步驟為1.分析現況,找出問題;2.分析造成問題的各項影響因素;3.找出主要影響因素;4.訂定方針及目標;5.針對主要影響因素,制定改善活動計劃。在收集資料時可利用直接觀察、訪談、問卷調查、查檢表等方式收集。秉持三現原則,到現場、看現物、了解現況及數據確認原因,可使用5W1H進行分析及數據收集,並善用品管工具,例如:特性要因圖、柏拉圖、直方圖、趨勢圖、管制圖、流程圖等進行分析,以確立問題及導因。擬訂改善計畫時,需設立監測指標及目標,指標名稱需有所定義、包括閾值之分子、分母(例如是統計人數、人次還是人日數);收案方式(包含收案量及頻次),並說明是否有排案條件。指標之設定可依據“SMART”原則,包含具體(Specific)、可測量(Measurable)、可達到(Attainable)、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可在限定時間內完成(Time-based)。

在計畫期中,常見錯誤為原因分析未有實證為基礎,也就是未讓「證據(數據)說話」,在進行原因分析及確立問題時,應針對問題進行真因驗證,先了解及評估與問題相關之作業標準、流程、政策、設備儀器、人員資歷經驗、教育訓練…等,分析實際執行與作業標準、政策之差距,及未能依照其標準流程或政策執行之原因;另於此階段之錯誤常將問題種類作為原因分析及改善重點,例如:問題分析是護理人員未依循給藥護理標準執行給藥技術,但未了解護理人員未依標準作業執行的原因。或欲改善病房鼻胃管自拔發生率,但最後歸因為病人疼痛或異物感、固定不佳…等,若只做到上述分析,則僅為分析自拔原因之分類,但若欲改善問題,應進一步分析病人疼痛之原因,是因未評估疼痛情形或疼痛藥物劑量不足等,固定不佳是因為無標準流程作業規範、護理人員未受相關教育訓練或未遵循作業標準等;唯有正確、具體及客觀之數值分析,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二、實施(Do):

此階段主要為對策實施,也就是執行改善活動計劃之具體運作過程,並按照計劃實施。對策的評估須從目標出發,找出最能達成目標之解決方案,且同時需考量效益、困難及成本,於對策擬定時應善用系統性及防呆裝置之屏障輔助,以達穩定且持續之效果。對策之選擇可利用矩陣圖找出可行之策略。為確保落實計劃,需要有一個周詳的策略執行過程之時間控制規劃,以有效掌握對策實施之情形,建議應擬定解決策略之計畫時程表,並需定義對策如何實際進行,即何人、何事、何時、何地、如何進行,才不至於實施後之成效有限、對策實施之力道不足或未落實對策執行等。實施改善策略時不要解決一個問題,卻製造出另一個問題,例如降低了病人氣管內管自拔率,卻讓約束率增加。不要企圖以技術或規範解決個別的問題,例如:病人氣管內管滑脫率高,解決策略為安排護理人員評估約束必要性之在職教育。

三、查核(Check)

於查核階段中,是要查核對策實施情形,依據擬定的目標及指標查核實際成效,針對改善前及改善後之結果進行比較及檢討,也就是評值目標值 (閾值) 與實際結果是否達成,並針對未達成者進行原因分析。最好以圖形呈現結果,例如趨勢圖或管制圖。如果是屬於過程指標的PDCA,最好能順便呈現此過程改善後的結果,例如指標名稱為氣管內管護理執行率,改善後之氣管內管滑脫率應該也會跟著下降。

在檢討時常發生的錯誤為未針對真正發生原因進行分析,例如分析非計畫性鼻胃管滑脫原因,僅呈現其中有3人自拔2次,有1人自拔3次,這並非自拔管的真正原因。或僅針對訂定指標未達目標值之月份進行分析,而對於已達目標值之月份,雖有未達成或不符合之個案,卻未進行分析,以致於再對策之措施無法改善新發生之問題或改善效果有限。有的時候是因為閾值訂太低,或是指標制定太簡單,很容易達成,評值時完全符合閾值,甚至均達100%,結果看不出任何需改善之處。收案數太少,也會失去統計上的意義,例如只收案二件,只要其中一件不符合,不符合率就會高達50%。或者收案的頻次太少,例如每季才收案一次,亦不能代表每月執行情形。

另一問題為未評值擬定對策之執行情形,如教育訓練、護理指導、稽核、設備或標準建置及完成情形,或者於此階段才執行改善措施。

四、行動(Action)

最後階段為行動期,若已達成目標,為使有效之對策可長久持續執行,則需將對策加以標準化,制定標準作業流程(SOP),以落實日常管理,也就是所謂的效果維持。並針對新建立之標準須實施教育訓練,以利未參與改善計畫之人員能共同遵循。若目標未能達成,須再分析未達成原因,並採取再對策,以消除未達成目標之原因,並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以防止問題再次發生。如果要繼續監測,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時,要確認監測的頻次、收案樣本數、閾值是否需調整。 

在此階段常發生的錯誤為雖標準化,但卻無法持之以恆地維持及落實標準化之執行,其原因大多為未持續針對新進人員進行相關教育訓練、標準化文件取得之可近性或無相關之稽核措施…等,或是一個循環之後,無法整理出需改善之處,而草草結束監測。

肆、結語

要如何提高醫療組織機構服務品質?如果以PDCA手法,簡單來說就是針對各階段提出「做什麼?」(Plan),「如何做?」(Do),「做得夠好嗎?」(Check),「做的成果為何?」(Action)。PDCA循環並非四個過程運行一次就結束了,而是要週而復始持續運作,才能不斷的清除各種問題。PDCA循環並非在同一平面上轉動,而是每轉動一圈,結束一個循環,就應該解決一部分問題或提昇一部分能力,再持續進行下一次循環,解決其他尚未解決或者新產生的問題。另外PDCA的實施步驟不一定要由P先開始,亦可由D或C開始,因為PDCA的每個階段裡都還可以有一個小的PDCA。

品質的新思維為「品質是習慣出來的」,如何落實「好,還要更好」及「第一次就把對的事情做對、做好」,持續性品質改善往往是關鍵,故為創造卓越,到達品質顛峰之境界,除了標準化外,更要教育員工有當責(accountability)觀念,使其落實品管於日常工作與管理中,依據標準執行醫療照護活動,並持續評值及精進作業流程。

常言「魔鬼藏在細節中」,且「枝微末節的掌握往往是成功的關鍵」,因此作業流程之每項步驟都有其重要性,就如同飛航安全一樣,因一顆螺絲亦可能造成飛安事故,故機長及維修員皆相同重要,唯有運用PDCA循環,藉由計劃、實施、檢討、改進,持續不斷進行改善作業流程,才是落實及精進持續性品質改善(CQI)之精神,以達提升照護品質及品質卓越之目的。

伍、參考文獻


林公孚(2007).醫療品質之最佳實務運作模式.品質月刊,8,25-32。

陳彩鳳(2010).專案管理與寫作.台北:華杏。

陳冀嫺、王敦仁、陳冀寬、何信重(2014).運用PDCA 提高輸血記錄單回報率.生物醫學暨檢驗科學雜誌,26(4),147-152。

楊素芬(2006).品質管理.台北:華泰。

劉雪娥(1993).持續性品質改善之管理理念於護理界的應用.護理雜誌,40(2),51-54。

戴久永(2006).品質管理.台中:滄海。

Batalden, P., Smith, S. D., Bovender, J. O., & Hardison, C. D. (1989).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role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Journal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7(3), 577-83.

Deming, W. E. (1986). Out of the Crisis. Cambridge, 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Graham, N. O. (1995). Quality in Health Care Theory, application, and evolution. Gaithersburg, ML: Aspen.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JCAHO).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Joint Commission nursing standards. Oakbrook Terrace, IL: JCAHO.

Katz, J., & Green, E. (1992). Managing quality: A guide to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nursing services. St. Louis, MO: Mosby. 


通訊考題

成績100分(不限考試次數),登錄「品質課程」積分2點,請於考完試次月月底後上衛生福利部醫事系統入口網查詢。

通訊考題(是非題,共10題):

1. PDCA為提升醫院醫療照護品質常用的品管手法,藉由不停轉動「計畫-實施-查核-行動(P-D-C-A)」循環,持續不斷地提升品質。

2. 將美國醫療機構評鑑聯合會(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JCAHO)提出之指標衡量系統十步驟手法對應PDCA,第一步驟(指定責任)到第六步驟(收集與整理資料)是屬於計畫期(P)。 

3. SMART原則可用於品質計畫之目標訂定,包含目標是具體(Specific)、可測量(Measurable)、可達到(Attainable)、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可在限定時間內完成(Time-based)。

4. PDCA為計劃-實施-查核/研究-行動(Plan-Do-Check-Act),其理念為品質持續改善及精進。

5. PDCA的計劃期(Plan)中,可直接針對欲改善之問題擬定目標及對策,不一定需要進行問題分析及驗證。

6. FOCUS-PDCA為美國推行持續性品質改善(CQI)常用的手法,最早由美國醫療機構評鑑聯合會(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JCAHO)所提出。

7. PDCA中的D(Do)為對策實施,需先定義對策如何實際進行,由何人、何事、何時、何地與如何進行。

8. 行動(Action)階段,一旦標準化後,即不需要再稽核執行情形或進行相關教育訓練。

9. 在查核(Check)階段,只需針對擬定的目標及指標進行評核,而擬定對策之執行情形不需再評值。

10.在查核(Check)階段,不應只評值問題發生頻率,而是分析及檢討問題再次發生之原因。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Taiwan Union of Nurses Association (TUNA)
會址:10355 台北市承德路1段70之1號14樓
電話:(02)2550-2283     傳真:(02)2550-2249     電子信箱:nurse@nurs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