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title

146 title

智慧科技於醫療與教育應用

張靖梅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所助理教授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遠距學習、互動已成為企業、學校不得不應變的方式。其中,AR/VR被視為實現遠距互動的有效工具。因此,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與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近年來於醫療/護理領域應用愈來愈廣泛。甚麼是擴增實境、虛擬實境與混合實境?原本筆者也搞不清楚,但隨著智慧醫療及智慧科技於教學的應用與推展,不得不深入了解,一探究竟。

  談及「擴增實境」及「虛擬實境」,兩者相似程度頗高,大部分人士經常被混淆,搞不清楚。所謂擴增實境簡單來說,就是虛擬實境的延伸應用,將虛擬化物件如圖像、文字,和實體世界的物件加以連結,所產生互動效果。利用AR技術可讓使用者彷彿感覺虛擬圖像就在眼前,融合虛擬與實體世界。透過手機、視覺融合可讓虛擬物與實境結合。常見運用如,IKEA利用擴增實境,讓使用者透過手機即可以了解各種家俱的價位;醫學教育將解剖教育課程導入AR,讓學生能詳細了解人體構造,螢幕上的人體結構變成具有深度感的3D立體圖像,讓學生對骨頭結構、肌肉組織一覽無遺,印象深刻。藉由AR技術學習課程變得遊戲化,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此外,亦有醫學院讓學員戴上AR眼鏡,清楚連結執刀醫師現場實際操作,讓學員更清楚手術步驟,增進學習的效率。在日常生活中,亦可發現AR的運用,如博物館文物展覽,以往都是以靜態並輔以文字解說的方式,讓參觀者了解典藏品的資訊,但現在許多展覽導入AR技術,透過紙卡上的標籤,運用手機掃描讓典藏品彷彿有了生命般的呈現在螢幕上。只要民眾掃描卡片識別碼,即可以跳出3D立體圖案,並將卡片轉動,即可清楚觀看3D內部結構。因此,AR技術運用,已讓學習變得活潑有趣、不只僅侷限於靜態、背誦的學習模式。

  而虛擬實境VR則是利用電腦模擬、演算所設計的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運用視角所造成的立體效果以及搭配耳機營造的音效,讓使用者感覺彷彿身歷其境,產生如同真實般的沉浸式的體驗。使用者需穿戴特殊顯示裝置,如頭盔。藉由頭盔完全遮住視野以產生沉浸感(immersive),並經由虛擬畫面,感受虛擬情節感受。VR優點在於可創造無限世界、無限視覺,想看什麼就可製造什麼;但相對的,其缺點就是虛擬,也就是真實感不足,視覺效果只能逼近真實,卻無法取代真實。VR的教育理論基礎出於模擬教學概念,其特色主要在使學習者產生沉浸、體驗身歷其境之感受,其訓練目標著重在思維的訓練、判斷與決策,因為即便再怎麼栩栩如生的影像,依然無法訓練手感等技術練習。VR的教學運用,國內某醫學大學就有一門結合VR解剖軟體跟超音波操作的課程,運用VR導入解剖軟體、建構虛擬病房以及病人,讓學生學習如何使用超音波定位、執行消毒、完成穿刺技術及收集檢體。學生可在虛擬環境下完成自行學習,從觀看、示範演示到最後的自我操作評核,都在系統上完成。運用360度攝影機,讓學生能在情境中與教案進行互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其實也是一種幫忙學生無法至臨床見習的替代方案。此外,還有學校運用VR與急救情境結合,讓學生使用頭盔跟搖桿進行急救流程、步驟判斷與互動,學生透過影片情境問題,回答教師預設問題,增加其參與度。

  混合實境指的是結合真實和虛擬世界,創造新環境和可視化,是介於 VR 跟 AR 之間的一種綜合型態。保留VR的互動模式,也讓使用者透過AR技術,投射於現實中的虛擬世界。MR與AR主要差異在於虛實精準定位,及產生的虛實互動與匹配。

  衛福部近年高度關注智慧醫療應用的發展,AR/VR/MR即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國內醫療院所亦紛紛投入AR/VR/MR創新與研發,導入醫療的照護、教學、訓練及醫療輔助,如醫生進行重要器官修補時,利用AR技術修複眼角膜(微創手術)、骨科手術……等,滿足三維、實時、虛實互動、人機互動等元素。AR/VR/MR技術已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入我們生活應用中,學界也大幅運用其元素,研發相關教材提升學習者興趣與互動,使教學與實務結合,學習不再單調、課堂不再是靜態。在智慧科技變革的時代,同時身處醫療與教育的一員,不得不感受到科技對生活、臨床、醫療及教育所帶來的變革與震撼,並感觸科技所帶來角色與定位的改變。為不讓自己被科技洪流淘汰,與時俱進的學習是必經的過程。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Taiwan Union of Nurses Association (TUNA)
會址:10355 台北市承德路1段70之1號14樓
電話:(02)2550-2283     傳真:(02)2550-2249     電子信箱:nurse@nurs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