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的永續發展-綠能減碳 淨零碳排 健康相伴
王曉純 新光醫院5A病房護理長
根據2019年健康無害組織(HCWH)研究報告顯示,台灣醫療院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4.6%,由於醫療業為高耗能,淨零碳排改善空間大,也凸顯醫療產業需要投入氣候行動的重要性。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在2004年發佈「Who Cares Wins」,強調企業應重視ESG,透過規劃相關職責與對應專業,包括: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進行永續醫院規劃。醫療機構則在ESG的治理方面,在環境保護下需要減少碳足跡、節能減排、水資源管理、垃圾處理等,通過採用綠色能源、推動能源效率改進、減少單次使用塑料等措施來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社會影響方面,則需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促進健康、支持社區發展等,通過提高護理照護品質、關懷護理人員、支持護理專業發展;治理層面亦需要確保醫院有效運作的基石,透明的管理結構、有效的風險管理、合規性和道德標準等。
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國會議(COP21)通過「巴黎協定」,目標將本世紀末前的全球暖化控制於相較工業化前上升2℃之內,並致力控制於1.5℃,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氣候變遷是本世紀世界所面臨最大的健康威脅,醫療體系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貢獻仍呈現增加趨勢,醫療體系必須朝氣候智慧轉型,制定實現淨零排放路徑與脫碳,期盼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機構於實現淨零排放前,首要應盤查排放量及排放來源,依據2018年國際標準組織公布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新版標準ISO14064-1,盤查範疇可依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劃分為六類,類別一為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源於製程或設施的直接排放;類別二為輸入能源,輸入電力間接排放量、輸入能源的間接排放量;類別三~六為運輸間接、組織使用產品、使用組織產品與其他間接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共有七大類,分別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與三氟化氮(NF3)等,其中二氧化碳(CO2 )為最大宗之排放氣體,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引發極端天氣事件,是造成全球暖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為持續促進台灣社會永續發展,2023年3月新光醫院與台灣企業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正式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共同致力實踐ESG、推動淨零排放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首家簽署的醫院,並於2024年2月開辦「醫院氣候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專班」,是台灣首家推動該證照之醫院,學員囊括醫療、護理、醫技與行政共32位學員,於4月份全數學員完成課程及認證通過,即將著手進行組織邊界的設定、碳盤查與碳揭露及設定減碳目標,並透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積極實踐淨零排放和永續發展目標,且持續將高耗能的Mainframe 主機替換為耗能效率較佳的X86伺服器,降低資訊系統運作所需的能源,同時透過數位化的流程和系統,推動電子化病歷與簽署電子同意書等,共減少了7.4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本院持續在運營和管理中應對氣候的變遷與挑戰同時推動環境友善策略,包括節能減碳、資源循環再利用、規劃綠色建築及減少廢棄物等。在ESG(環境、社會、治理)實踐方面的卓越成果,也榮獲第二十四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的ESG特別獎,在綠色環保方面有著顯著的進展,數位轉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推動CSR(企業社會責任)的典範,未來將持續致力於讓綠色醫院升級為淨零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