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的冬天
侯邑潔 台北榮民總院急診室護理師、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班研究生
寒流來襲、天氣濕冷,氣溫僅有8、9度,冷意直透骨髓,讓人難以忍受,急診室裡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的氛圍,在凌晨四點終於稍稍安靜下來。此時,小廣播突然響起「內急OHCA請準備」,聲音在急診室中迴盪,疲累的護理師們互相對視一眼,默契地快速向急救室移動,leader迅速有序地安排著接下來的分工合作:「A打針、B準備插管、C站抽痰位、D負責記錄...」。
「噗呲、噗呲」,伴隨著自動心肺復甦機的聲音,病人抵達,醫護團隊蜂擁而上,成員各司其職,「IV有囉、04:10 Epinephrine一支」、「04:11 check pulse」、「ENDO 好了,7.5號22公分」、「EKG show VT、準備電擊,200焦耳,非同步。」,經過一番搶救,病人幸運地恢復了心律,接著很快的12導程心電圖結果出來了,是心肌梗塞。在穩定生命徵象後,急救團隊立即聯絡上心臟科醫師,並將病人送往心導管室進行進一步的治療。轉送的過程中,面對家屬憂心忡忡且徬徨無助的表情,以簡單的語言和柔聲的安慰為其解釋接下來的程序,看著病人恢復生命跡象以及家屬焦慮又感激地致謝,對於護理這份救人助人的工作感到非常有意義與成就感。
匆匆回到急救室,又迎來一名新的病人,是一位凌晨發現右側肢體無力的患者。在檢傷程序中已啟動中風流程,可靠的急診室夥伴已經完成了打針抽血、評估的工作,患者正前往電腦斷層檢查,而神經內科醫師也在一旁進行更精細的評估,「可能要打r-tPA哦」,馬上就有護理師回應「我去推體重機!」計算劑量與流速、協助醫師施打血栓溶解劑後,隨即安排轉送至加護病房。另一位的心衰竭患者經過初步治療後,戴著正壓呼吸器,應該要被轉往觀察區等待住院病房。但由於觀察區已滿,只能就地留觀。看著大量就地留觀的病人們,我默默地嘆了一口氣,心想「急診室壅塞的情形何時才能改善?」
每天,各種病人湧入急診室,由於床位有限,場面變得擁擠,病人滯留、抱怨,醫護身心疲倦,但憑藉著成就感和責任心,彼此相互鼓勵,每天在忙碌的照護工作中燃燒自己的熱情。然而,支持與鼓勵以及使命感並不能重燃學弟妹們燃燒殆盡的熱情與挽回他們離職的決心,「學姊~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能不能大家一起拍個照?」。入職數年,早已記不清有多少個離職合照,看著一個又一個優秀的護理人才離開急診職場,心中頗感惋惜。急診室的病人千百萬種,一位優秀的急診護理師養成實屬不易,急救時的團隊默契、各種疾病的照護重點、治療過程中的準確評估、即時的反應,都需要時間培養,但這些培訓與默契都在一張張離職合照後悄然而逝。
急診室是病人的堅實後盾,24小時、全年無休,這盞永不熄滅的燈,在半夜裡為急重症病人點亮了一束光芒,但隨著護理師的離職和醫院的關床,急診室內病人滯留的現象令醫護人員苦不堪言,同時也影響了醫療品質。近期,看見護理專業團體的努力爭取,與政府相關單位研擬各項改善護理職場環境策略與辦法,期待這些政策的落實能盡快營造出優質護理職場環境,迎來急診室的春天,讓所有悄然離開的護理師們都願意回到工作崗位繼續為照顧國人健康而努力,而我這顆小小的螺絲釘也能持續盡責的在急診室裡與滿腔熱血的同伴們,一起提供寒冷冬夜來的急診病人與家屬所需要的應急護理與溫暖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