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清潔大作戰-醫院保淨小尖兵
呂依珊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工友管理中心護理師
在疫情期間的深夜,當大多數人已沉睡,仍有一群人穿梭於醫院之中,在某個角落,一位清潔人員俐落地清理確診 COVID-19 個案的出院病房。她身穿全套防護衣,仔細調配漂白水,毫不馬虎地清潔每一個角落,標準流程落實執行,動作順暢且令人安心。然而,回顧 2019 年 COVID-19 疫情爆發初期,情況卻並非如此。儘管多數專責醫院已設有清潔人員,卻未具備專責病房清潔的經驗與標準作業流程。這不僅是一項挑戰,更是一場必須即刻應對的危機。
2019 年底,工友管理中心突然接獲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通知,警示中國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群聚,疫情來勢洶洶,需立即教育清潔團隊相關感控知識,尤其是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的穿脫訓練。然而,當時適逢農曆新年,面對人手吃緊、時間緊迫的雙重壓力,除了擔心清潔作業不慎成為防疫破口,更憂慮人員因缺乏防護觀念而染疫。清潔人員多為40歲以上,且大多未具備醫學背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所有人理解並掌握防疫概念,成為當下最迫切的挑戰。為此,我們徹夜整理並簡化繁雜的疫情防治資訊,設計簡易版課程,並拍攝「隔離衣穿脫教學」、「進出隔離病房垃圾處理」及「清潔步驟」等標準作業影片,使清潔人員能透過視覺學習,加速吸收課堂教學內容,並透過反覆演練降低恐懼與焦慮。
2020 年 1 月 24 日(除夕當天),醫院接獲第一位確診病人入住專責病房,清潔團隊氣氛瞬間緊繃。我立即趕往病房,確認清潔人員狀態,並再次複習防疫事項及清潔原則,確保每個環節落實無誤。交班前,特別叮囑值班工友隨時關注狀況,任何時間皆可聯繫,以確保第一線人員能安心執行任務。回家後,忐忑的心情未曾平復,整個農曆新年幾乎無法放鬆,手機不離身,深怕錯過任何一通緊急電話或訊息。雖然期間陸續發生一些小插曲,所幸最終皆能順利解決,確保醫院環境安全無虞。
2021年5月,因萬華區群聚感染事件,確診及疑似病人大量湧入醫院,清潔人力迅速告急。同時,院內陸續發生科室人員確診,導致部分公區清潔人員被隔離,進而影響病房清潔工作的正常運行。不久後,病房內亦發生病人及清潔人員確診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人力短缺問題,導致病房區的清潔人員壓力倍增,甚至部分人員因恐懼而降低進入 COVID-19 病房執行清潔工作之意願。
為因應人力短缺,我們迅速成立「專責清潔人員小組」,召集院內工友支援專責病房清潔工作,包括健檢中心、開刀房、供應室及產房等單位之護理長也協助調派人力。然而,雖然疫情期間各單位皆曾加強演練,且員工每年皆接受 PPE 訓練,但多數支援人員皆未曾實際進入病房執行清潔作業,面對突如其來的任務,如何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適應並安全執行工作,成為我們當下最迫切的課題。
為解決此困境,我們立即規劃「實戰訓練」,由資深專責清潔人員親自帶領新進人員進入隔離病房,採取「手把手教學」模式,逐步指導清潔標準程序,確保所有人員能安全且正確地執行清潔工作。此外,我們也關注人員心理狀況,理解他們對自身及家人的擔憂,透過持續溝通與支持,降低其焦慮感,使團隊能夠穩定運作。
這場疫情不僅對醫護人員是場考驗,對清潔團隊更是一次極限挑戰。每當巡視病房,看到他們從隔離衣下脫下早已濕透的衣物、拖著疲憊的身軀堅守崗位,我都深感不捨。許多人累到話都說不出來,甚至因為疲憊而食不知味,卻仍保持高度警覺,仔細落實每一個清潔細節。這份敬業態度,讓我為他們感到驕傲與敬佩。
2024年,疫情趨緩,支援人力陸續回歸原單位,醫院的日常運作也逐漸恢復正常。然而,過去三年多的抗疫歷程,讓我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清潔標準作業流程,使清潔團隊能夠有條不紊地應對未來的任何挑戰。儘管至今仍有零星確診個案與疑似案例,但我們的清潔人員已能從容應對,確保醫院環境安全。
這場疫情讓我們更加深刻體會,醫療體系中的每一環節都不可或缺,每一位堅守崗位的工作者都至關重要。清潔人員雖然不在第一線診療病患,但他們與醫護人員一樣,是醫院防疫的核心戰力。我們深知,唯有「人人克盡己責」,才能真正守護醫療安全,讓每位病人都能獲得最安心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