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title 01

通訊課程 (2)【感控課程】針扎處理及預防

楊麗瑟  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護理部顧問


我要考試

前言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面對著各種不同的職業性傷害,包括生物性傷害、化學性傷害、物理性傷害,身體及心理性傷害等。其中生物性傷害最常見的就是「針扎」,因汙染性針器而感染B型肝炎,其來源者為e抗原陽性感染風險為22-31%,e抗原陰性感染風險為1-6%;感染C型肝炎其感染風險為1.8%;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穿透皮膚銳器扎傷感染風險為0.3%;經黏膜接觸造成感染風險為0.09%(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01)。常見針扎情形有:

1.發生針扎之針具種類包含各類針具,最常見為ㄧ般丟棄式注射針、靜脈留置針、採血針、胰島素空針、Port-A針頭及手術縫針等。

2.發生扎傷時動作:放置時、注射過程、作完治療準備丟棄時、清理環境及收拾用物等。

3.扎傷原因:針具設計不佳、無適當尖銳物放置盒或放置地點不適當、未依規定之標準操作程序、未使用防護用物、工作中不注意或因故被其他人扎到等。

  為瞭解針扎事件發生之機制及嚴重程度以作為防範依據,係於2001年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蕭淑銖等人推動,建立台灣全國性針扎通報和監測機制,將國際通用之針扎防護通報系統(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EPINet)修訂為中文,於2004年開始使用至今。於2011年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明令規定公立醫院及醫學中心需加入此監視系統(蕭,2011)。並於全國性針扎資料系統自動計算全國人員針扎比率,分析造成針扎針具種類、地點及工作項目等。

針扎之處理

  針扎後有可能引起與血液相關感染疾病,針扎後應及時處理。各醫療機構皆依機構之規模訂立暴露控制計畫,包括尖銳物扎傷處理流程需在流動水沖洗傷口、通報主管單位、填寫針扎報告單及領取職業傷害就診單,看診並詳細了解受針扎者及感染源病人之抗原及抗體,若病人為HIV高危險群,無其檢驗資料,需採取病人血液檢體作為後續處理之依據。

  遭受針扎者若為B型肝炎抗體陰性,應依相關規定接受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之後依B型肝炎疫苗注射規定處理;病人為C性肝炎則依規定追蹤處理;病人為HIV陽性,須投予預防性用藥。目前國內有愛滋病指定醫療院所,需要到指定院所檢查用藥,其他感染源依相關規定處理,處理流程需機構或相關醫療規定予以定期修正,員工亦應了解相關處理流程。

  各機構應建立針扎通報系統,經由通報資料分析,探討發生原因作為改善之依據。有需要時應將結果回饋給員工,作為改善參考。須要追蹤治療或教育訓練員工,應有追蹤機制,員工後續追蹤治療及教育訓練資料應予留存,對有傳染疾病之隱私應善加保護。針扎對員工身體及心理都是一種傷害,應給予持續關懷和支持。

針扎之預防

  預防針扎從制度及設備層面來說明,早期的針扎發生主要原因在於使用針器後雙手回套,預防措施在制度面強調不回套,若套回需單手套針;在設備面提供防針刺容器,或是針頭可以立即脫除之脫針器或單手套針之針頭固定具。近年來不斷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在制度面強化如何預防針扎和尖銳物品扎傷的職業暴露風險應有一套標準程序並確保人員遵行,包括標準工作流程、防護用物使用、針具正確使用方式等;在設備面提供安全之針具,改變原有針具使用之工具,如針頭用後可回縮、遮蔽或無針式導管等。最有效的預防針扎應是使用安全針具,美國總審計局(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UO,2000)估計有29%針扎可藉由使用安全針具來預防,國內也有文獻由針扎經濟耗損等議題探討安全針具之重要性(吳、郭、蕭;2013)。許多國家都有立法使用安全針具保障工作人員安全,美國在2000立法,加拿大2006年開始在各省份推廣,歐盟在2010年立法。國內有鑑於醫療工作安全,也在2011年將安全針具列入醫療法第56條,規定醫療機構對於所屬醫事人員執行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之醫療處置時,應自2012年起,五年內按比例逐步完成全面提供安全針具。從2012年開始醫院評鑑也將安全針具使用和推廣列入評鑑條文,推廣目標如下:

1.推廣於具有被感染之高風險醫療行為(例如抽血、注射)使用安全針具。

2.於「具有被感染之高風險」單位(例如急診、急救室、透析病房(床)、愛滋病房、感染科病房)及高危險病人全面提供安全針具。

3.於全院各單位,提供於具有被感染之高風險醫療行為(例如抽血注射時使用安全針具。

  目前安全針具推廣已全面使用於抽血注射等高危險醫療行為,推動過程因安全針具不易使用,且因改變使用習慣,臨床有不同迴響,推行成果雖有機構在安全針具使用率與針扎率未呈現差異(張、李、林、高、蘇,2016),但有更多證據呈現安全針器的正確使用及教育推廣可降低針扎率甚且提升採血品質(吳、賴、莊,2017;陳、柯、李、賴、李、馬,2011;陳、李,2014)。未來需要有更多後續資料的追蹤評估成效。

結論

  針扎是臨床常見的傷害,要預防針扎從制度面建立通報系統,訂立暴露控制計畫及相關規範,設備面提供安全防護用物--防針刺容器及安全針具等,安全針具試用須有第一線人員參與,最重要的是員工的教育訓練面,需定期舉辦在職教育及技術查核,方能落實臨床使用。目前除少數單位如中醫、牙科、兒科等,會因為安全針具的需求種類缺乏或因注射針太小,型號規格短缺外,其它科別皆有各式種類之安全針具提供使用,期望臨床醫護人員持續將安全針具設計不良、不易使用之缺點回饋給製造商,以作為產品改良精進之參考,讓臨床醫護人員更容易及便利的使用,機構也落實標準工作流程,期許在各方努力下,將針扎減至最低,以提供人員安全的工作環境及提升醫療品質。

參考資料

吳美雯、賴淑媚、莊令吏(2017)・降低護理部人員尖銳物扎傷發生率之改善專案・醫療品質雜誌,11(1),48-56。

吳雪菁、郭育良、蕭淑銖(2013)・醫療人員針扎之流行病學、經濟浩損與政策議題・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2(5),424-433。

陳政惠、柯乃熒、李奉素、賴霈妤、李秀現、馬先芝(2011)・使用真空採血器降低護理人員針扎及減少檢體溶血率之成效・感染控制雜誌,21(4),213-221。

陳雅玲、李聰明(2014)・談安全針具及推廣・醫療品質雜誌,8(4),63-66。

張靜宜、李淑燕、林利珍、高啟雯、蘇文崧(2016)・某醫學中心安全針具推行之成效・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3(3),201-211。

蕭淑銖(2011)・醫療人員職場安全與健康・醫療品質雜誌,5(3),4-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1).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Updated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BV,HCV and HIV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 exposure prophylaxi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s, June 29, 20(50), 1-42..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2000). Occupational Safety: Selected Cost and Benefit Implications of Needlestick Prevention Devices for Hospitals. Washing D. C.


通訊考題

及格成績100分(不限考試次數),登錄「感控課程」積分2點,請於考完試次月月底後上衛生福利部醫事系統入口網查詢。

通訊考題(是非題,共10題):

1.針扎是醫療照護工作人員最常見的生物性傷害。

2.被C型肝炎汙染針頭扎傷,感染C型肝炎的風險為10%。

3.EPINet 是全國性針扎防護通報系統。

4.遭受B型肝炎針頭扎傷,若被扎者B型肝炎抗體陽性需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5.要預防針扎,注射後須雙手回套。

6.我國醫療機構提供安全針具用於醫事人員執行直接接觸病人血液體液之醫療處置,係於2011年通過立法。

7.使用安全針具即不再有針扎。

8.國內安全針具推廣,係從2013年開始分六年按比例逐步完成全面提供安全針具。

9.安全針具操作計畫應有第一線人員參與。

10.尖銳物傷害通報,為保護員工隱私,不應將結果回饋給人員。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Taiwan Union of Nurses Association (TUNA)
會址:10355 台北市承德路1段70之1號14樓
電話:(02)2550-2283     傳真:(02)2550-2249     電子信箱:nurse@nurs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