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震碎的是倒塌建築,震不碎的是心中力量與應變策略
李雅雯 國軍花蓮總醫院護理部督導長
4月3日7時58分手機傳來國家警報的警鳴聲,緊接著地震搖晃不停,立即至醫療大樓巡視災損狀況後來到急診室支援。臨床工作已邁入第22個年頭,曾擔任過急診正、副護理長、督導,大抵可預料到即將會有大量傷患啟動,8時31分衛生局的大傷案號已經開出來了,無線電急促的呼叫話語,約莫8時50分急診室已來5位自行就醫的受災民眾,也意味著會有更多的受災民眾就醫,於9時00分協助現場指揮官啟動大量傷患,手術室暫停常規刀,手術室及麻醉科的小綠人全數到急診支援,資訊、後勤、行政補給也立即支援,也預備了災難醫療救護隊(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 DMAT),隨時接受衛生局及花防部的招喚。
現場指揮官坐鎮指揮,急救區成為醫療的一級戰區,接續兩位到院前死亡的病人,歷經醫護人員積極的搶救,希望能向死神召回病人的靈魂、社工安撫陸續來到的家人;留觀區開設臨時手術區,外科醫師率領團隊,就地清洗、消毒、縫合及包扎傷口,顯現出軍醫的戰傷醫療。來支援的同仁雖在不同的單位工作,此時,只需要一句”這裡需要幫忙”,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簡單的指示”就會立即到位,生理的傷痛夾帶的心理的創傷,社工也加入心理支持的行列,所有人員都聽從指揮,讓患者最快的得到處置。
忙亂中,印象最深刻的幾幕為:台八線邊坡施工的余姓病人遭落石砸中,由同伴協助下用接送至本院,落石擊中的那一刻,同伴目擊無生命徵象,仍抱著一線的希望將她送達醫院搶救急救宣告無效當下,丈夫、一雙兒女泣不成聲,社工在旁安撫;卡倫步道罹難的陳姓病人由丈夫陪同,救護車送入,身上流著大量鮮血,創傷小組在病人的胸壁兩側放置胸管引流血水,麻醉科醫師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曾一度有心跳回復,但仍敵不過死神的招喚,急救宣告無效當下,看著太太的遺體冷靜到個不行,亦由社工陪同,安頓他們心靈。
因應緊急災害醫療與醫院的醫療系統的建置,此次受災人員可以在掛號的當下將資料上傳到緊急醫療系統中,使衛生局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集結各家醫院的資訊向中央回報災情。109年開始建置及每年一次的演練,以及110年的太魯閣火車翻車事件和當天的地震災難回報,約莫於11時結束大量傷患,當下22位大量傷患來診,2位到院前死亡,3位住院安排手術,其餘病人治療後離院,約八成以上的資料幾乎上傳,化繁為簡改善回報的效率。
113年4月3日許多人撐過苦難走過去了,仍在瓦楞堆的傷者,還等著大家的救援;能從急診診療後離院,但他們仍要面對生理的傷、心理的痛、失去家人的哀,希望大家能永遠記住這樣的傷慟。南史.陳暄傳曾記載:「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身為軍職的我們平日有紮實的臨床經驗與訓練,方能在緊急時立即貢獻一己之力,因為這是軍人的天職與使命。(攝影/李雅雯護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