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a title

病人的願望--「我想回家」

屏東縣護理師護士公會 盧美諭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護理長


  從事護理工作已邁入第21個年頭,隨著護理年資及年齡的增長,對生命的看待也隨著時間的轉動而有所不同,「我想回家」這是每個病人的願望,但是因著病情的不同「我想回家」這個想法,對於某些病人來講變得遙不可及,願望也變成絕望,看到病人的情況時,總想護理課本教我們身、心、靈的照護,但我們有辦法在忙碌的工作當中兼顧到心、靈的照顧嗎?每當有不可治癒的病人提出這樣的想法時我該如何?要滿足家屬或病人?要不斷地給病人能活著的希望或是早一點做離開的準備?每每想到這裡真是兩難。

  在護理的工作中病人常常是生命中的導師,他用生命在教育著我們,這是多麼珍貴的經驗。在某一天的早上查房時,有一位80歲乳癌合併肺結核的病人,因已臥床多年用著虛弱的語氣勉強吐出幾句:說著「我想回家」剛開始聽到時,總覺得應該有機會回家,便安慰了一句再過幾天等治療告一段落就可回家了。病人露出了滿足的笑容,過了幾天病人又再度用著同樣的口吻:說著「我想回家」,但隨著病情的變化,發覺要痊癒回家的願望有些渺茫。因此,試著與家屬討論病人想回家的期望之處理,而家屬的堅持,尤其是病人的先生堅持一定要治療好才可回家,無法面對及接受病人死去的風險。所以,經過多次與家屬們溝通都無法獲得很好的結果與共識。只好用過去的方法安慰病人,直到某天病人再度說著「我想回家」,我回應病人說:「先生,小孩都在身旁陪伴您,為什麼想要回家呢!」,病人接著說:「我年紀大了,已經活夠了,我不想要再受苦,請放手吧!」。聽了之後,我很震驚,當一個人神智清楚但身體無法自主時,可不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該如何呢?

  周遭的親人是否可以尊重生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可以是不是可以滿足病人的意願及期待,讓她回家,選擇她想要的在安心的環境裡(家)度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如果不可以那生命又該會如何?恐懼?憤怒? 

  從事護理的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這兩難的問題,但在醫院往往看到的是,病人也常在壓抑自己表達想法的意願,與其兩方相互隱瞞,不如坦誠與對,引導家屬想想看,在家人沒有生病前,如果遇到類似的情境,會做出甚麼選擇來協助生病的家人。如何站在病人的需求,並以最大利益照護病人,是我們應當之責。做病人的代言人,也能站在家屬的角度協調與溝通,並適度給予關懷與支持。總之,專重病人意見,並能考量家屬的負擔與壓力,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寫下自己照護的感想,與大家一起分享,加油。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Taiwan Union of Nurses Association (TUNA)
會址:10355 台北市承德路1段70之1號14樓
電話:(02)2550-2283     傳真:(02)2550-2249     電子信箱:nurse@nurse.org.tw